标准无处不在,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标准吗?
标准是经过多方协商制定,能为各种活动或结果提供规则、指南的文件,且可重复使用。简单说,就是大家公认的“合格要求”和“操作依据”——比如饮用水里的污染物含量限值、食品保质期的标注要求、家用电器的安全性能指标,这些内容都明确在标准中。
标准化则是为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确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以及编制、发布和应用文件的活动。比如为保障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先制定食品卫生标准,再推动企业执行标准,最后通过监管确保标准落地,这个全过程就是标准化。
其实标准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生活安全提供保障:
在健康安全领域,标准发挥着关键保障作用。空气质量的检测指标、公共场所的消毒流程、危险化学品的储存规范,甚至老年人室内运动设施的安全要求,都通过标准明确,将健康风险降到最低。
在日常消费领域,标准帮助消费者规避不合格产品。家用新风净化机的净化效率要求、滚筒式干衣机的能耗等级划分、无障碍洗浴机的安全性能指标,这些标准确保消费者能买到合格、实用的产品,无需依赖主观判断选择。
且因标准有“等级”之分:强制性标准必须遵守,推荐性标准鼓励企业采用,企业还可制定比推荐性标准更严格的企业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在产业发展领域,标准推动产业规范升级。机器人的自适应能力要求、民用无人机的可靠性试验方法、能源互联网与电动汽车互动的技术要求,这些新技术领域的标准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建筑材料低碳评估等标准,则引导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助力绿色发展。
标准类型,按“内容”可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计量标准、工程标准、机械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等。按“使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组织、区域性标准、国家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
根据201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我国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标准。
强制性国家标准是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代号:GB,编号由强制性国家标准代号(GB)、顺序号和年代号构成。推荐性国家标准是对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对各有关行业起引领作用等需要的技术要求。为适应某些领域标准快速发展和快速变化的需要,1998年规定在四级标准之外,增加一种“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作为对国家标准的补充。推荐性国家标准代号:GB/T,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代号:GB/Z。
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标准化执行主管部门备案;目前有70余个行业,如农业的代号为“NY”,水产的代号为“SC”等。行业标准的编号由行业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及发布年号组成。
地方标准是为满足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地方标准编号由汉语拼音字母“DB”加上行政区划代码前两位数字组成的标准代号、顺序号和年代号三部分组成。
团体标准是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共同制定,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团体标准的制定进行规范、引导和监督;团体标准编号依次由团体标准代号(T)、社会团体代号、团体标准顺序号和年代号组成。社会团体代号由社会团体自主拟定。
企业标准是企业根据需要自行制定,或者与其他企业联合制定。企业标准编号由企业标准代号(Q)、企业代号、标准顺序号和年号组成。其中企业代号可用汉语拼音字母或阿拉伯数字或两者兼用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