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团体标准领域的一组反差数据,打破了外界对行业发展的固有认知:全国团体标准发布量同比下降 23%,但标准含金量却逆势攀升 18%。这并非行业发展降温的信号,而是一场以质量为核心的深刻变革,标志着团体标准已从 “数量扩张” 的粗放阶段,全面迈入 “质量竞争” 的精耕时代。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监管、政策、市场三方力量的同频共振,更是行业对话语权的重新争夺。作为长期扎根团标领域的观察者,我们不妨拆解这场变革的核心逻辑,看清其对企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几年前的团体标准领域,曾一度陷入 “泥沙俱下” 的困境。部分机构为追求规模效应降低准入门槛,不少标准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甚至出现重复制定、换汤不换药的现象;一些企业将团标视为 “面子工程”,制定流程流于形式,根本无法指导实际生产。这种乱象不仅稀释了团标的公信力,更扰乱了正常的行业秩序。
去年以来,监管新规的落地彻底扭转了这一态势。核心变化在于注册与立项门槛的大幅收紧,立项淘汰率直接突破 40%,从源头遏制了 “凑数标准” 的产生。如今,团标立项必须通过 “技术先进性”“行业必要性”“实践可行性” 三道硬关,而非简单提交材料即可通过。某机械制造领域的团标,因仅对现有国标简单细化被驳回,历经近半年结合最新节能技术修订后才成功立项。这种 “优中选优” 的机制,让真正有价值的标准得以脱颖而出,推动行业实现 “去伪存真”。
如果说监管是行业发展的 “紧箍咒”,政策就是高质量发展的 “指挥棒”。去年,全国超 25 个省市出台新政,将团体标准与国标、行标并列,纳入 “专精特新” 企业申报的考核指标体系,这一突破为团标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江苏为例,当地明确企业主导制定的团标,在 “专精特新” 申报中可直接加分,单项目最高加 6 分。在竞争激烈的申报中,6 分的权重足以影响最终结果,这让企业制定团标的动力从 “被动合规” 转向 “主动布局”。苏州一家精密零部件企业,通过牵头制定高精度检测团标,不仅顺利获得申报加分,更借此掌握了行业定价话语权。政策加持下,团标已从单纯的技术规范,转变为企业获取资源、提升竞争力的 “硬支撑”。
政策与监管是外部驱动,市场认可才是团标价值的最终试金石。去年的行业调研显示,73% 的招标方已将团体标准设为投标 “硬门槛”,无相关认证的企业连竞标资格都无法获得。
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团标已成为衡量企业技术实力的核心标尺。以新能源充电桩领域为例,以往企业比拼价格、产能,如今招标方首先关注是否参与制定行业团标 —— 主导或参与团标的企业,往往掌握核心技术,产品质量更有保障。这也使得头部企业的团标采用率每年以 41% 的速度激增,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团标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进入主流产业链的 “隐形入场券”。
面对日益提高的制定门槛,不少企业疑惑:投入精力做团标还值得吗?答案是肯定的。如今的团标竞争,拼的不再是速度和数量,而是技术含量与行业影响力,这正是企业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
当行业陷入价格战时,自主团标能为企业划定技术 “护城河”;当政策红利向高质量发展倾斜时,团标可成为申报资质、获取资源的 “通行证”。在这场关乎行业话语权的革命中,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 “数量王者”,而是 “质量标杆”。
对于企业而言,与其纠结于发布多少项标准,不如集中力量打造一项有技术含量、有行业影响力的团标。行业引领的机会,永远留给提前布局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