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传递品牌信任,连接共创美好未来

国内标准化服务机构
一次合作,终身服务
标准咨询:199-3586-9001

当前位置:标准申报服务网 > 国家标准

中国标准化!四个转变重大跃迁

发布:标准申报服务网 发表时间:2025-08-11 访问量: 1 次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四个根本性转变: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标准运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四大转变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筑了新时代标准化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深刻揭示了标准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未来方向。

一、供给结构,政府市场双轮驱动

(一)转变核心。突破政府单一供给模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政府主导制定与市场自主制定协同发展、互为补充的二元供给新格局。

(二)为何转变。单一政府供给难以满足市场快速迭代、技术爆炸式增长和个性化需求,市场自主标准更能敏锐响应创新前沿与应用场景。

(三)如何实现。政府需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法规保障与采信机制。明确政府标准聚焦基础通用、安全健康和公共利益。强化对市场标准规范引导,建立科学评价与监督体系。市场主体应主动承担标准化责任,提升标准研制能力,确保标准有效供给。

二、运用广度,经济社会全域覆盖

(一)转变核心。突破标准化主要服务于工业和贸易的传统边界,将标准化理念、方法与工具深度融入经济体系各环节与社会发展各领域。

(二)为何转变。高质量发展需整体性支撑,标准作为基础性制度,其价值在于协调社会生产生活、优化治理效能、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如何实现。系统梳理经济社会各领域标准化需求图谱。重点强化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新兴领域标准体系布局。推动标准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数字政府等国家战略中的深度应用。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破除标准应用的领域壁垒。

三、工作格局,国内国际相互促进

(一)转变核心。突破标准化工作主要立足国内需求的局限,实现国内标准化发展与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国际经贸合作深度融合、良性互动。

(二)为何转变。全球化深入发展要求标准规则互联互通,国际标准话语权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与产业链安全。

(三)如何实现。深化标准制度型开放,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加快重点领域中外标准比对与转化。鼓励实质性参与ISO、IEC等国际组织治理,主导或联合制定国际标准。构建技术、标准、产业协同海模式。健全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四、发展模式,质量效益全面跃升

(一)转变核心。突破过度追求标准数量与规模扩张的传统路径,转向以提升标准技术含量、应用效能和经济社会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二)为何转变。标准化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应用的效果,数量规模型发展导致标准老化、交叉重复、适用性不足。

(三)如何实现。建立覆盖标准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控机制,严把立项、研制、审查、实施监督关。强化标准实施信息反馈与效果评估,建立定期复审、动态优化与快速修订机制。推动标准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质量提升深度融合,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

五、实现四个转变需精准施策

(一)深化制度改革。持续优化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明确各方责权利,为政府与市场并重、全域应用、国际互动提供法治保障。

(二)强化协同机制。完善跨部门、跨领域、央地协同机制,推动标准规划、制定、实施、监督、国际化等环节高效衔接,形成全国一盘棋工作格局。

(三)夯实人才基础。构建多层次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与国际化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四)提升数字赋能。建设智能化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标准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提升工作效率与透明度。

(五)营造良好生态。弘扬标准文化,提升全社会标准化意识,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发展良好生态。

2025年国家标准化发展的宏伟画卷已然展开,“四个转变”正是这幅画卷的枢纽与灵魂。从供给结构的深度优化到应用场域的全面拓展,从工作格局的全球融通到发展模式的质效跃升,每一次转变都是对标准化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与时代要求的精准回应。唯有凝聚共识,协同推进制度创新、机制优化、能力建设和生态营造,方能使标准化真正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释放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