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团体标准从 “补充角色” 跃升为国家标准化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一阶段政策突破体现在三个层面:
1. 法律地位的确立
2018 年修订的《标准化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赋予团体标准合法性,明确其与国标、行标并列的地位。截至 2025 年,全国已有 8273 家社会团体在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注册,累计发布标准超 10 万项,占全国标准总量的 33%,形成 “政府主导 + 市场自主” 的双轨供给格局。
2. 管理机制的创新
2019 年《团体标准管理规定》构建了从制定到实施的全流程规范,2024 年《团体标准组织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建立包含 59 项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推动团体标准从 “数量扩张” 转向 “质量竞争”。例如中国标准化协会(CAS)通过 40 余年积累,形成涵盖电子电器、汽车等 10 多个领域的 400 余项团体标准,其制定的《工程能力评价通用规范》(T/CAS 326-2018)推动工程师国际互认,成为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评价体系。
3. 国际化战略的突破
中国团体标准正从 “跟随者” 转向 “规则制定者”。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主导的《校企合作指南》(T/CCPITCSC 117-2022)被 ISO 采纳为全球首个校企合作国际标准(ISO/TS 44006:2023),首次定义教育合作、增值合作等四大类型 17 种形态,成为国际标准转化的典范。中柬跨国团体标准《医疗护理员服务操作规范》则构建了跨国可量化的服务体系,为中国 - 东盟医疗服务标准互认提供模板。
1. 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在智能家居领域,中国标协电器电子分会构建的标准体系覆盖 20 余种家电产品,推动 217 项认证检测,形成 “团体标准 + 自愿认证” 的创新模式。轻工业联合会通过修订近 2000 项国标行标,推动香料香精全球市场份额从 20% 提升至 28.5%,实现标准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
2. 技术创新的孵化器
团体标准成为专利技术集成的核心载体。例如汽车空调制冷剂团体标准(T/CAS 187—2010)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专利技术,形成专利池后转化为国家标准 GB/T 36765—2018,有效解决市场假冒问题并规范行业发展。这种 “专利标准化” 模式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广泛应用,推动技术群落的协同创新。
3. 国际竞争的新战场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与埃塞俄比亚合作制定的《绿色发展 休闲公园建设导则》,融合 ISO 37101 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与埃塞俄比亚国情,成为 “一带一路” 标准输出的典型案例。截至 2025 年,我国团体标准在国际标准转化率、国际组织参与度等指标上较 2015 年提升 300%,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形成国际标准提案 127 项。
1. 标准供给的市场化革命
与传统标准相比,团体标准展现出显著差异:
· 响应速度:制定周期缩短至 6-12 个月,仅为国家标准的 1/3。例如智能家居团体标准从立项到发布平均仅需 9 个月,及时响应技术迭代需求。
· 成本结构:团体标准采用 “会员制 + 项目制” 模式,研发成本降低 40% 以上,且无需政府财政支持。
· 专利整合:通过专利交叉许可和专利池协议,团体标准实现产业链技术融合,如新能源汽车电池团体标准整合 56 项核心专利,形成技术壁垒。
2. 组织形态的多元化演进
根据周立军教授团队研究,我国团体标准组织呈现五种发展模式:政府支持型(如中国标准化协会)、技术领先型(如华为主导的 5G 标准联盟)、市场驱动型(如电商平台团体标准)、协同发展型(如长三角标准化协作组织)和无序发展型。其中,中国标准化协会作为综合性组织,通过聚焦细分领域专业能力建设与国际网络拓展,正从 “大而全” 向 “专而强” 转型。
3. 价值实现的生态化构建
团体标准通过 “标准 + 认证 + 检测” 的闭环生态创造价值。例如中国标协推出的适老家电团体标准,不仅规范产品技术要求,还配套制定认证实施规则,推动 24 类产品获得认证,形成 “标准引领 - 认证背书 - 市场采信” 的完整链条。这种模式在绿色供应链、社会服务业等领域快速复制,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抓手。
1. 人才梯队的专业化培养
通过 “标准化工程师” 认证体系和产学研合作,十年间培养专业人才超 10 万人。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开设团体标准化课程,华为、海尔等企业设立首席标准官制度,形成多层次人才储备。
2. 基础设施的体系化建设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累计发布标准超 10 万项,年访问量突破 500 万人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团体标准数据库。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建立的团体标准评价中心,已完成 284 家联盟的能力评估,推动行业自律。
3. 国际合作的机制化突破
通过 “一带一路” 标准化联盟、金砖国家标准化合作机制等平台,我国团体标准与沿线国家达成互认协议 47 项。例如中埃风景园林标准合作项目,通过技术培训和人才交流,推动埃塞俄比亚城市公园建设标准化水平提升 30%。
1. 现存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团体标准面临 “多而不精”(10 万项标准中仅 15% 被广泛应用)、“国际话语权薄弱”(国际标准转化率不足 5%)等问题。解决路径包括:
· 组织能力提升:建立 “标准形成管理、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国际化” 四维评价体系,推动团体标准组织自我诊断与改进。
· 政策协同优化:加快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允许吸收境外会员;推动 100 余部法律承认团体标准法律地位,消除政策壁垒。
· 人才战略升级:实施 “国际化标准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育懂专业、通规则、具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 未来十年发展图景
根据赵宪庚院士预测,2025-2035 年团体标准将经历 “规范发展 - 品牌塑造 - 卓越引领” 三阶段:
· 2025-2028 年:通过综合绩效评价淘汰 20% 低效团体标准组织,形成 50 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联盟。
· 2029-2032 年: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主导制定 20 项以上国际标准,国际标准转化率提升至 20%。
· 2033-2035 年:建立 “中国团体标准 + 国际标准” 双轮驱动体系,在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领域形成全球标准生态。
结语
过去十年,团体标准从标准化改革的 “试验田” 成长为高质量发展的 “新引擎”,其进步不仅体现在 10 万项标准的数量突破,更在于从政策创新到价值创造的全链条重构。未来十年,随着《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出台和国际化战略的深化,团体标准将在全球标准竞争中扮演更重要角色,成为中国从 “标准大国” 迈向 “标准强国” 的核心动能。正如中国标准化协会在建党百年提出的愿景:以标准创新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全球标准治理中书写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