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传递品牌信任,连接共创美好未来

国内标准化服务机构
一次合作,终身服务
标准咨询:199-3586-9001

当前位置:标准申报服务网 > 团体标准

五大策略!主导制定团体标准

发布:标准申报服务网 发表时间:2025-07-24 访问量: 0 次

策略一:提前凝聚核心需求共识,减少后期调整成本。主导制定团体标准的核心前提是明确标准的价值定位与核心目标,而快捷推进的关键在于前期快速凝聚相关方的需求共识。首先,需精准锁定标准涉及的核心主体,包括行业内的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应用方等,通过定向调研快速梳理各方在技术、应用、管理等层面的核心诉求,避免因需求收集不全导致后期反复修改。其次,要明确标准的边界,聚焦行业当前最迫切需要规范的问题,如技术参数、流程规范、质量要求等,避免因范围过宽而延长制定周期。在此基础上,通过小型闭门会议等形式推动核心主体达成基础共识,确定标准的核心框架和关键内容,为后续起草工作奠定统一基础,从源头减少分歧带来的时间损耗。

策略二:整合优质资源形成起草合力。高效主导团体标准制定,需充分整合内外部优质资源,形成专业且高效的起草合力。一方面,应优先联合行业内具有技术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机构或专家参与起草,借助其在技术积累、行业认知等方面的优势,提升标准内容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减少因技术论证不足导致的返工。另一方面,要整合自身及合作方的既有资源,包括已有的技术成果、实践经验、数据资料等,避免从零开始的重复劳动。例如,若自身已开展过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或实践,可直接将成熟的技术指标、流程规范等转化为标准草案的基础内容;若合作方有相关的应用案例或测试数据,可纳入标准的参考依据,增强标准的实操性。同时,明确各方在起草中的分工,如由科研机构负责技术参数论证、企业负责实践可行性验证、专业机构负责文本规范等,通过清晰的权责划分提升起草效率,确保各环节衔接顺畅,避免因职责不清导致的进度滞后。

策略三:熟悉制定流程并提前规划节点。团体标准的制定有明确的规范流程,熟悉流程并提前规划关键节点,是缩短周期的重要保障。首先,需系统了解团体标准制定的全流程要求,包括立项申请、草案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发布备案等各环节的具体规定,如材料要求、时限要求、参与主体要求等,避免因对流程不熟悉而出现材料准备不足、手续不全等问题,延误进度。其次,要根据流程要求制定详细的节点规划,明确每个环节的起止时间、负责主体、输出成果,并提前对接标准管理机构了解备案、审查等环节的具体要求,提前准备相关材料。例如,在起草阶段同步考虑征求意见的范围和方式,在技术审查前提前完成内部多轮预审,确保提交的草案符合审查要求,减少因不符合规范而退回的情况,通过流程前置规划提升整体推进效率。

策略四:建立高效沟通与意见响应机制。团体标准制定过程中,多方参与必然伴随意见交换,建立高效的沟通与意见响应机制,能显著减少分歧处理的时间成本。首先,需搭建固定的沟通渠道,如建立专项工作群、定期召开进度沟通会等,确保起草组内部、起草组与外部相关方之间的信息传递及时准确,避免因信息滞后导致的误解或延误。其次,对征求意见阶段收集到的反馈需建立分类处理机制,快速区分核心意见(如涉及技术可行性、安全风险的意见)和非核心意见(如表述优化类意见),优先响应和处理核心意见,组织起草组及时开展论证并给出明确答复,避免因意见堆积影响进度。同时,对于存在争议的意见,可通过定向沟通、专家咨询等方式快速协调,必要时邀请争议方参与专题讨论,通过面对面沟通厘清分歧点并寻求共识,避免因意见悬而未决导致流程停滞。

策略五:衔接现有标准体系减少重复工作。主导团体标准制定时,需主动衔接行业现有标准体系,避免重复劳动,加快制定进度。首先,需系统梳理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已发布的团体标准,明确拟制定标准与现有标准的关系——是补充、细化,还是针对新领域的规范。若属于对现有标准的补充或细化,可直接参考现有标准的框架和术语体系,在其基础上聚焦特定场景或细分领域进行内容深化,减少基础框架搭建的时间。若涉及新领域,需明确与现有标准的衔接点,确保技术逻辑、指标要求等不存在冲突,降低后期因标准冲突导致的调整成本。其次,可借鉴现有标准在结构设计、表述规范、审查流程等方面的成熟经验,优化自身起草和审查的环节设计,例如参考同类标准的征求意见范围和方式,避免在流程设计上从零探索。通过与现有标准体系的有效衔接,既能提升新标准的兼容性和可操作性,也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缩短制定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