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中小企业,能参与标准制定吗?”“花精力做团体标准,到底能拿到什么好处?”别再让认知差耽误发展!2022 年国家 17 部门联合发文明确支持团体标准发展,如今从招投标加分到职称评审,从现金补贴到行业话语权,团体标准早已成为企业的 “战略资产”。这篇文章带你一次性摸清红利清单与获取捷径。
团体标准的优势远不止 “一纸文件”,而是贯穿企业经营的多维度收益:
1.招投标 “加分利器”:中标率直接提升 30%
国家明确鼓励在招投标中采信团体标准,实际应用中至少有 3 类加分项:
•技术评分:产品符合先进团体标准可加 3-8 分,相当于直接拉开与同行的差距;
•资质门槛:部分招标方将团标作为验收依据,无相关标准的企业直接被挡在门外;
•信任背书:标书中标注 “优于国标”,瞬间提升技术可信度。
某环保企业就靠主导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连续拿下 3 个百万级政府项目。
2.真金白银补贴:单项目最高拿数十万
各地已出台专项补助政策,以北京为例:
•2025 年首都标准化战略补助资金中,团体标准只要在政府采购中被采信、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开,就能申请补助;
•山东、安徽等多地对主持制定团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金额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关键提醒:补助需由标准前言排名第一的编制单位申请,外商投资企业也有同等资格。
3.人才晋升 “绿色通道”:职称评审直接加分
2025 年全国 29 个省市已将团体标准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对技术团队堪称 “隐形福利”:
•江苏要求正高级工程师需主持 2 项团体标准;
•陕西的高级工参与 2 项团标制定,就能申报工程师,直接突破学历限制;
•浙江明确团标前 3 名起草人可获全额加分,关联产品市占率提升等成果还能额外加分。
某智能驾驶企业技术总监靠牵头团标,直接破格入选省级 “科技领军人才”,拿了百万科研资助。
4.品牌与话语权:从 “追随者” 变 “规则制定者”
参与团标制定等于掌握行业 “话语权”:
•对外可宣称 “标准起草单位”,客户信任度显著提升;
•对内能整合上下游资源,某新能源企业制定换电团标后,带动 12 家供应商技术升级;
•先进团标还能转化为国家标准,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
5.贸易与创新:打破壁垒 + 加速技术落地
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推广团标,可申请专项补助;而在 AI、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团标能快速将新技术转化为行业规则,比等待国标节省 2-3 年时间。
看完红利别着急动手,按这 6 步走才不会走弯路:
第 1 步:选对方向 ——3 类选题更容易获批
优先选择以下方向,政策支持力度大、采信率高:
✅ 填补国标 / 行标空白(如细分领域技术规范);
✅ 严于现有标准(标注 “优于国标” 更易加分);
✅ 贴合地方政策(如北京的 “科技创新”、安徽的 “环保产业” 重点领域)。
第 2 步:找对 “靠山”—— 确定牵头团体
选择有资质的协会、学会或联盟作为发布主体,重点确认 3 点:
1.是否在民政部门登记备案;
2.过往发布的标准是否被政府采信;
3.立项流程是否规范(需含专家评审环节)。
第 3 步:立项申请 —— 材料准备要 “精准”
提交《团体标准立项申请书》时,必须附上:
•标准草案(明确技术指标、适用范围);
•可行性说明(证明市场需求与技术先进性);
•参编单位名单(联合龙头企业或科研院所更易通过)。
第 4 步:编制发布 ——3 个关键节点不能漏
1.征求意见:向行业内至少 30 家单位或专家征求意见,公示期不少于 30 天;
2.审查定稿:组织 7 人以上专家评审组进行审查,通过率需达 2/3 以上;
3.平台公开:在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http://www.ttbz.org.cn)全文公开,这是申请补贴的硬性要求。
第 5 步:推广应用 —— 让标准 “活起来”
发布后必须主动推广,否则拿不到红利:
•纳入产品说明书、合同条款,向客户明确 “符合 XX 团体标准”;
•参与行业展会、论坛,宣传 “标准起草单位” 身份;
•对接政府部门,争取纳入政府采购采信目录。
第 6 步:政策申报 —— 盯紧时间窗口
不同地区申报时间不同:
•北京每年 6 月征集补助资金,可通过 “北京市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 申报;
•其他地区关注 “市场监管局” 官网,搜索 “标准化奖励” 即可找到申报通知。
01 中小企业没人没技术,能参与吗?
完全可以!建议采取 “联合参编” 模式:
•与行业协会合作,由协会牵头组织;
•聚焦自身核心优势模块(如某零部件技术)参与编制,不必全程主导。
02 花了钱没拿到补贴,问题出在哪?
大概率是这 2 点没做到:
•标准未被 “实际采信”(需提供政府采购合同、招投标中标通知书等证明);
•未在规定时间内公开(发布后 15 天内必须上传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03 如何让红利最大化?
•提前布局:在行业技术迭代期抢先制定标准,抢占先发优势;
•多元联动:将团标与专利、认证结合(如 “标准 + 专利” 组合,构建技术壁垒);
•国际对接:参与中关村等机构的团标制定,这类标准易纳入国际标准计划,还能拿额外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