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2023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指导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文件,《办法》不仅明确了企业标准制定、公开的规范,更从政策支持、监督管理等多维度为企业标准化发展“指路”。本文为您梳理核心要点,助力企业快速掌握关键规则。
《办法》指出,企业标准是企业对技术、管理、工作要求的“内部统一规范”,覆盖生产、经营、管理全流程。企业标准化的核心任务包括:
执行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反馈实施信息;
制定并实施企业标准,完善标准体系;
推广标准化方法,开展培训,提升全员标准化意识;
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强国际话语权。
制定企业标准并非“随意而为”,需遵循严格规则:
合规底线: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鼓励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的企业标准,提升产品/服务竞争力。
制定流程:需经过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发布、复审、废止等环节,确保科学性。
试验方法:产品/服务标准需明确试验、检验或评价方法,优先引用国家/行业/国际标准;无对应标准时,企业需自行制定科学可靠的方法。
《办法》强调“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核心要求如下:
公开内容:需公开执行的强制性/推荐性/团体/企业标准的编号、名称;若执行企业标准,还需公开产品功能指标、性能指标及对应试验方法(包装标准需符合限过度包装规定)。
公开渠道:鼓励通过国家统一的“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开;若通过其他渠道,需在平台明示,并确保信息可追溯、防篡改。
更新义务:标准变化时需及时更新公开内容;企业注销后需废止相关标准。
为推动企业标准化水平提升,《办法》提出多项“政策礼包”:
标准创新型企业:鼓励构建“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体系;
参与标准制定:支持企业加入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参与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制定;
试点示范: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树立“标准化良好行为”标杆;
领跑者制度:推动自主创新、效益突出的企业标准成为行业“领跑者”;
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高标准化水平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支持标准交易、质押;
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开设标准化课程,引导企业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对优秀企业/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办法》明确,监管部门将通过“双随机、一公开”及专项检查,对企业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违规行为将面临以下处理:
拒绝提供/提供不实信息:责令改正,拒不改正则通报或公告;
未公开执行标准: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则公示;
标准内容不合规(如违反技术要求、编号规则等):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则废止标准或撤销编号,并公示;
其他违法行为:依据法律处理,无规定时通过警示函、约谈督促改正,逾期公示。
从“制定规范”到“政策支持”,再到“监督管理”,《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为企业标准化工作画出了清晰“路线图”。对于标准化行业工作者而言,读懂、用好《办法》,既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
温馨提示:企业可通过“国家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公开、更新标准信息,确保合规性;同时积极参与政策支持的试点、对标等活动,抢占标准化“制高点”!
(注:本文依据《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原文整理,具体执行以官方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