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企业家、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在此,共同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框架下的标准化工作。这部于2025年5月20日正式施行的法律,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明确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其中,特别指出“国家保障民营经济组织依法参与标准制定工作”,这为民营企业标准化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政策红利的集中释放
1. 法律地位的根本性提升。《民营经济促进法》将标准化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明确民营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平等权利。例如,河南省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并给予一次性补助;浙江省通过标准化+行动,支持民营企业主导制定"浙江制造"标准,近五年民营企业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占比超过80%。
2. 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国家战略-地方细则-企业实施的政策闭环。国家层面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培育一批标准创新型企业,地方层面如湖北省计划到2027年培育15家国际标准、600项国家标准制定企业,福建省设立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对主导国际标准的企业最高奖励100万元。
(二)市场竞争的规则重构
1. 标准话语权的争夺。在全球化竞争中,标准已成为市场准入的通行证。福建九牧集团通过主导厨卫五金国际标准制定,产品出口量增长300%,并带动100余家供应商质量提升;宁德时代连续三年入选车用动力电池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其企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核心供应商。
2. 细分领域的弯道超车。巨头尚未布局的领域建立标准优势。例如,浙江某智能家居企业通过制定智能锁团体标准,在细分市场占有率超过60%;河南某环保企业通过超高温堆肥技术标准,将畜禽粪污处理效率提升40%,成为行业标杆。
(三)国际合作的历史机遇
1. 一带一路标准互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民营企业迎来标准国际化的窗口期。浙江义乌通过"一份标准、一次认证、多国证书"模式,推动小商品标准与沿线国家互认,出口额年均增长12%;三一集团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产品进入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超过40%。
2. 国际标准组织的参与。民营企业正从标准的执行者向制定者转变。厦门狄耐克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楼寓对讲系统工作组注册专家,主导制定7项国际标准,产品出口量增长200%;上海振华重工通过设立标准化总监制度,主导制定港口机械国际标准,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
(一)能力短板制约发展
1. 标准制定能力不足。调研显示,东莞157家企业中仅三分之一具备独立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条件,企业标准编写不合格率高达60%。许多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标准化人才,对标准制定流程、技术要求一知半解。
2. 基础工作薄弱。各级政府对民营企业标准化的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例如,某省行业协会中具备标准化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不足10%,难以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
(二)资源壁垒难以突破
1. 国际标准参与门槛高。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ISO标准为例,单次会议费用超过10万元,且需持续跟踪国际动态,中小企业往往望而却步。
2. 产业链协同不足。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标准衔接不畅。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因未采用主机厂的最新标准,导致产品合格率下降5%,订单流失30%。
(三)意识与认知偏差
1. 重产品轻标准的思维定式。部分企业认为标准化是"额外负担",未意识到标准是技术创新的固化和市场竞争的利器。某电子企业因未及时将专利转化为标准,被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
2. 国际标准认知滞后。许多企业对国际标准动态缺乏跟踪,导致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2024年,某家电企业因未符合欧盟最新能效标准,出口损失超过5000万元。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标准化体系
1. 技术-专利-标准联动。鼓励企业将核心技术转化为标准。三一集团通过建立"技术-专利-标准"联动机制,年均制修订企业标准500余项,通用化降本超过1亿元;宁德时代将无热扩散技术转化为企业标准,成为行业安全标杆。
2. 国际-国家-团体标准协同。采取"国际标准跟踪、国家标准参与、团体标准主导"的策略。浙江某智能马桶企业主导制定高于日本标准的团体标准,推动产业质量合格率从12.5%提升至100%,产值增长375%。
3. 产业链上下游标准衔接。龙头企业应开放标准资源,带动配套企业共同提升。九牧集团通过JSQS标准体系,帮助100余家供应商质量等级提升,年降本1700万元;三一集团通过标准化平台,实现供应链质量数据实时共享,采购周期缩短20%。
(二)实施五大攻坚行动
1. 标准创新攻坚。设立标准化专项研发基金,鼓励企业开展前瞻性标准研究。福建省计划到2027年培育33家标准创新型民营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5项;河南省对主导国际标准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2. 国际突破攻坚。建立国际标准参与基金,支持企业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上海市通过"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计划",已培育60个国际标准化创新团队,新增国际标准组织注册专家30人次;浙江义乌设立标准国际化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2024年新增国际标准3项。
3. 数字化转型攻坚。推动"标准化+数字化"融合发展。某物流企业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物流标准体系,货物追踪准确率提升至99.9%,运营成本降低15%;农业企业通过智慧种植系统,实现农田管理标准化,亩产提高20%。
4. 人才培育攻坚。实施"标准化人才倍增计划"。国家标准委等五部门联合开展标准化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到2025年培养300名企业标准化总监,开设15个标准化工程专业;浙江省通过"标准化工程师培养制度",已培育标准化人才1000余名。
5. 服务体系攻坚。构建"一站式"标准化服务平台。广东省组建"民营企业标准化服务团",提供标准研制、检测认证等全链条服务;河南省建立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标准查询、技术咨询等服务,覆盖全省90%以上规上企业。
(一)企业层面从跟随者到引领者
1. 建立标准化战略体系。设立标准化总监,制定三年标准化规划。参考上海振华重工的经验,标准化总监直接向CEO汇报,统筹企业标准化工作;白银市要求规模以上企业2025年前全部设立标准化总监。
2. 实施标准领跑计划。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采用IATF 16949标准,产品不良率从5%降至0.5%,获得国际车企订单;某食品企业通过实施HACCP标准,出口额增长200%。
3. 构建标准生态系统。联合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建立标准联盟。宁德时代联合高校、供应商成立动力电池标准联盟,主导制定国家标准22项,专利转化率超过80%;浙江某智能家居企业联合10家企业成立团体标准联盟,制定行业标准5项,市场份额提升至30%。
(二)政府层面:从管理者到服务者
1.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的政策组合。莆田市对主导国际标准的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河南省对参与标准化试点的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
2. 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建设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标准数据库、检测认证等服务。浙江省建立"浙江标准在线"平台,汇聚标准资源10万余项,服务企业5万家次;上海市设立标准化专家库,为企业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3. 优化营商环境。推行"标准+信用"监管模式,对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实施"绿色通道"。广东省对获得"企业标准领跑者"称号的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给予加分;湖北省将标准化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达标企业给予融资支持。
(三)行业层面:从分散到协同
1.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协会主导制定团体标准,开展标准宣贯。浙江省自行车电动车商会制定的电动自行车头盔团体标准,被100余家企业采用,产品质量合格率从70%提升至98%;河南省某行业协会通过团体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市场集中度提升20%。
2. 建设产业标准联盟。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产业链标准协同机制。九牧集团联合供应商成立厨卫五金标准联盟,实现供应链质量数据共享,采购成本降低10%;三一集团通过工程机械标准联盟,推动全行业标准化水平提升,出口额增长30%。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为民营企业标准化工作打开了全新局面。正如浙江义乌通过标准国际化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福建九牧通过标准创新成为行业标杆,标准化已成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各位企业家,在这个"标准即话语权"的时代,让我们以《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指引,把握机遇、突破挑战,通过标准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标准定义未来,用创新引领发展,为中国民营经济的繁荣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