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标准化工作者在坚定自信的同时,应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的需要,学习美国相关先进经验。《学习标准化》平台专门进行了研究梳理。
标准化工作的根基在市场,美国标准化体系的核心优势就是坚持市场主导。其标准体系以自愿性标准为基础,完全围绕市场需求运转,由市场主体决定标准的内容和方向。这种模式下,标准不是行政指令的产物,而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回应,能快速匹配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美国实践明确了市场主体的核心地位,企业、行业协会等民间机构是标准制定的主角,政府不直接干预标准内容的制定,仅在特定领域发挥引导作用。这种定位让标准从诞生之初就贴近产业实际,避免了脱离市场的形式化问题。同时,自愿性的属性赋予标准灵活调整的空间,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优化,不会因行政流程的繁琐而滞后于产业发展。要落实市场主导,关键在于赋予市场主体充分的自主权,让那些最了解技术现状和市场需求的主体牵头标准制定。这种以市场为原点的标准化逻辑,能确保标准具备实用价值,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而非束缚。
分散的标准制定主体容易导致标准重复、冲突,美国通过健全的协调统筹机制解决了这一问题。其核心是确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该机构不直接制定标准,而是扮演枢纽角色,负责统筹各类标准制定组织的活动,推动资源共享与分工协作。这种协调机制包含两层关键设计:一是对标准制定机构的认可,只有符合良好行为规范的机构才能参与国家标准体系,从源头保障标准制定能力;二是对标准制定过程的协调,通过建立统一的沟通渠道,避免不同机构在同类领域制定出相互矛盾的标准。同时,协调机构还承担着标准信息整合的功能,让各类标准资源能够被高效查询和利用,减少信息壁垒。协调统筹的本质不是搞“大一统”,而是在多元主体间建立秩序。通过明确的协调规则和高效的沟通平台,既能保留多元参与的活力,又能避免分散化带来的内耗,让整个标准化体系形成合力。
标准的公信力源于制定过程的规范,美国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经验是建立并坚守严格的程序规则。美国的标准制定全程遵循公开、透明、协商一致的原则,确保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参与其中,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和考量。程序规范体现在多个环节:标准草案的形成需广泛征求意见,不仅包括企业和行业专家,还涵盖消费者、科研机构甚至政府代表;标准的审议采用民主表决方式,结果公开可追溯;针对争议问题建立专门的申诉机制,保障不同声音能得到公正处理。这种全流程的规范设计,从制度上杜绝了少数主体垄断标准制定的可能,确保标准内容客观公正。更重要的是,这种程序规范具有刚性约束,无论制定何种领域的标准,都必须严格遵循既定流程。程序确定性带来了标准的可信度,让市场主体愿意主动采用,也为标准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标准化工作需要政府与市场形成合力,美国的公私协同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框架。这种模式清晰划分了政府与民间的职责边界:民间机构主导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政府则扮演支持者、使用者和监管者的角色。政府的支持作用体现在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上,通过专门的官方机构为标准化工作提供前沿技术研究和测量科学基础,同时通过立法明确自愿性标准的法律地位,鼓励政府部门在法规和采购中优先采用民间标准。在监管方面,政府通过反垄断规制等手段,防止企业利用标准形成市场垄断,维护标准化体系公平性。这种协同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基于清晰权责的有机联动。民间机构的灵活性与政府的权威性形成互补,既保证了标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又通过政府的参与提升了标准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标准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是美国标准化工作保持活力的关键。其核心做法是将标准化工作前置,与研发活动同步推进,形成“研发-标准-产业”的联动链条。在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通过战略规划明确标准化重点,提前布局相关标准研究,确保标准不会落后于技术发展。为实现这种衔接,美国注重加大标准化前的研发投入,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内容。同时,鼓励科研人员参与标准制定,让标准能够准确反映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针对技术迭代快的领域,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通过简化修订流程、缩短修订周期,确保标准始终与技术发展同频。这种“技术先行、标准跟进”的策略,让标准不再是技术应用的“绊脚石”,而成为引导技术规范发展、降低创新风险的“导航仪”,既保护了创新活力,又确保了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标准化工作的视野需要超越国界,美国在推动标准国际化方面的经验具有重要价值。其核心思路是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对接,同时积极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在全球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在对接国际标准方面,美国鼓励国内标准制定机构采用国际通用的规则和流程,确保本国标准能够被国际市场认可。在国际参与方面,通过协调机构代表国家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组织国内企业、科研机构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将本国技术优势转化为国际标准优势。同时,通过与盟友和伙伴建立标准化合作机制,推动形成基于共同标准市场联盟。更重要的是,这种国际对接不是被动适应,而是主动布局。通过提前研判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在新兴技术领域率先制定标准并推动其国际化,既为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扫清障碍,也通过标准输出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标准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应用体现,美国完善的标准服务体系为标准落地提供了保障。这种服务体系涵盖信息服务、推广培训和合格评定等多个环节,形成了“制定-推广-应用-反馈”的闭环。在信息服务方面,建立统一的标准信息平台,整合各类标准资源,提供便捷的查询和咨询服务,让市场主体能够快速获取所需标准信息。在推广培训方面,通过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开展常态化的标准宣贯活动,帮助企业和从业者准确理解标准内容。在合格评定方面,建立与标准配套的检测认证体系,为标准实施效果提供客观评估,同时也增强了市场对标准的信任度。这种全链条服务支撑,打通了标准从制定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让标准不仅仅是一纸文本,而是能够真正指导实践、规范行为的有效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标准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