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预制菜又一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起因是罗永浩质疑西贝菜品多为预制菜且价格贵,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坚决否认并表示将起诉。这让预制菜再次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也将预制菜行业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暴露在聚光灯下。
截至目前,我国虽暂未出台预制菜强制性标准,但 2024 年 3 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且不添加防腐剂;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即食食品、凉拌菜等不属于预制菜。
但普通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定义仍较为模糊。很多消费者认为,非现场从头制作的菜品就是预制菜,与专业定义存在认知差异。如水饺等速冻食品,方便面、面包等主食类方便食品,以及八宝粥、蔬菜沙拉等即食食品,目前都不算预制菜,可不少消费者却将其归为预制菜范畴。
目前,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该标准主要是规定定义和食品安全指标要求。”据一位参与起草的专家透露,草案对预制菜的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作出了统一规定,并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
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与现行141项团体、地方标准相比,国标条款更聚焦“安全底线”,为监管执法提供直接依据。
这将是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节点。
国标草案若正式实施,将对预制菜行业的企业、监管部门、消费者产生直接且积极的影响,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1. 对企业:统一标准促公平竞争
一方面,统一的生产、安全、标注标准将淘汰 “低质低价” 的小企业,倒逼其升级工艺、提升品质;另一方面,头部企业可依托标准扩大市场,避免因地方标准差异导致的跨区域经营成本增加,形成公平竞争的行业环境,推动产业整体升级。
2. 对监管:明确依据提执法效率
此前因缺乏国标,监管部门对 “添加剂超标”“虚假宣传” 等问题难以界定和处罚。标准落地后,监管部门可直接依据国标条款开展抽检、执法,减少执法模糊性,提升监管效率,同时可通过定期公开不合格企业名单,形成有效震慑。
3. 对消费者:消除顾虑建消费信任
标准明确后,消费者可通过营养标注选择健康产品,通过信息披露知晓菜品是否为预制菜,无需再担心 “吃的是什么”“安不安全”。长期来看,标准将逐步消除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顾虑,让预制菜的 “便捷性” 真正服务于日常饮食需求。
预制菜行业的痛点,本质上是“无标准可依” 的问题。随着国标草案的推进,行业将迎来明确的规范框架。相信未来预制菜必将更好地平衡“便捷”与“安全营养”,成为大众饮食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