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是推动产业升级、保障民生质量的“隐形引擎”。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以标准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印发《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简称“两个方案”),明确2024-2025年需完成583项重点国家标准制修订任务,覆盖新兴技术、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循环利用等关键领域。一年多来,这场以标准为“抓手”的高质量发展行动,已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为确保“两个方案”落地,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打出一套“组合拳”,以“快、优、强”为目标,重构标准化管理流程——
全面动员,压实责任:面向17个部门、11家行业协会、106个技术委员会,深入解读方案意义,明确“快立项、优质量、强供给”的五字方针;
台账督办,全程追踪:将583项标准纳入信息化系统,严控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发布等关键节点,实时跟踪进度;
优化程序,提升效率:将标准立项、发布批次从“季度”改为“月度”,周期从6个月压缩至3个月,审评机构靠前服务;
创新机制,闭环管理:建立“三书一通报”(立项书、检评书、完工书+月度通报)机制,每月调度进展,排出“红黑榜”;
地方联动,特色落地:江西、广东、辽宁、江苏等多地出台配套方案,如江西推动家居消费标准升级,广东发布奖励性补助指南,为地方发展注入标准动能。
截至2025年4月,“两个方案”已发布376项重要国家标准,在设备更新、消费升级、循环利用等领域“多点开花”:
消费更安全:家电、家具、汽车等领域发布62项标准,为消费者“买得放心”筑牢底线;
设备更绿色:污染物排放、能耗限额等领域发布89项标准(含39项强制标准),倒逼高污染、高耗能设备淘汰;
回收更高效:废旧动力电池、退役光伏组件等46项回收标准出台,让“旧物”变“资源”;
实施更深入:制作249门“标准云课”,开展107项强制标准实施监测,发放绿色产品认证3.5万张,抽查1.4万批次消费品,召回汽车1000多万辆、消费品400多万件……标准从“纸页”走向“实践”。
地方实践更显活力:上海新能源汽车回收减排6.86万吨/年,浙江海洋塑料治理减少碳排放3538吨,山东报废老旧机具近8000台……标准正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标准化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从四方面持续加力:
提速研制:优化阶段进度,协调跨界标准,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剩余任务;
强化宣贯:通过“标准云课”、公众号等渠道扩大标准影响力,传播地方典型经验;
严格监督:联动质量监督、执法稽查等,构建全国标准实施监测网,倒逼标准落地;
政策协同:推动设备更新、以旧换新等政策引用新标准,为“两新”行动提供技术保障。
从“制标”到“用标”,从“标准”到“标杆”,标准化正以“润物无声”的力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作为标准化行业的一员,我们既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让我们共同以标准为“尺”,丈量发展高度,以标准为“灯”,照亮升级之路!
(注:本文转自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内容经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