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当下,团体标准作为市场主体自主制定的标准,对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一些协会以流量为准则,推广团体标准项目,忽悠企业和个人参编,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一些企业和个人在选择参编的团体标准时,受流量宣传影响盲目跟风,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标准化建设初衷,更可能带来诸多风险。明确靠流量选择团体标准参编的误区,掌握正确的选择方法,是确保团体标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误区一:误将流量热度等同于标准权威性。流量宣传往往通过夸大其词、制造热点等手段吸引关注,使得部分参与者错误地将流量热度与标准权威性划等号。事实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团体标准的权威性源于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一些通过高流量宣传的团体标准,可能存在起草单位资质不足、标准内容缺乏充分论证等问题。例如,某领域内某团体标准借助大量媒体报道和网红宣传,吸引众多企业参与编制,但该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因未充分考虑行业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导致其内容与现行国家标准冲突,无法有效指导行业实践,最终沦为一纸空文。这种仅靠流量堆砌起来的标准,不仅无法树立权威,反而会扰乱市场秩序,给参编单位带来声誉损失。
误区二:忽视流量背后的商业利益驱动。流量时代,部分团体标准的发起者以获取商业利益为首要目的,利用流量宣传诱导企业和个人参与编制。他们通过吸引大量参编单位收取高额费用,却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缺乏严谨态度,未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验证。例如,某些所谓“热门”团体标准,在流量包装下吸引众多企业缴纳参编费用后,标准编制进度缓慢,甚至最终未形成可实施的标准文本。发起者在获取利益后,对标准的后续实施和应用不管不顾。盲目追随流量选择参编的企业,不仅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还可能错过参与其他真正有价值标准编制的机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误区三:被流量掩盖的标准适用范围模糊问题。流量宣传常常对团体标准适用范围进行模糊化处理,误导参与者认为该标准具有广泛适用性和重要影响力。但实际上,不同团体标准的适用场景和对象有着明确界定。有些通过高流量宣传的团体标准,其适用范围可能非常狭窄,仅适用于特定领域或少数企业。例如,某区域性行业组织推出的团体标准,在宣传中未明确其适用区域,通过大量流量宣传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企业参与编制。当标准发布实施后,外地企业才发现该标准无法在本地市场应用,导致企业投入的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回报,同时也违背了团体标准服务特定市场需求的初衷。
误区四:高估流量宣传下标准的市场认可度。流量宣传营造出的火爆氛围容易让参与者高估标准的市场认可度。但市场对团体标准的认可,取决于标准是否真正解决行业痛点、是否符合市场实际需求以及是否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一些借助流量炒作的团体标准,在发布后因缺乏市场调研和实践检验,难以获得行业内其他企业认同和采用。例如,某新兴行业的团体标准,通过大量流量宣传吸引众多企业参与编制,但由于标准内容与市场主流技术路线不符,且未与相关上下游产业进行有效沟通协调,在市场推广过程中遭遇重重阻力,最终未能在行业内形成影响力,使得参编单位的努力付诸东流。
误区五:错把流量效应当作标准持续改进动力。团体标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而靠流量宣传吸引参编的标准,其发起者往往更关注短期流量收益,忽视标准的后续维护和改进。一些高流量宣传的团体标准,在发布后就不再进行更新和优化,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新需求。相比之下,那些基于行业实际需求、由专业机构和企业共同制定的标准,会定期根据技术进步和市场反馈进行修订完善。盲目依靠流量选择参编团体标准,会使参与者陷入一个缺乏持续发展动力的标准体系中,无法通过标准编制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行业影响力。
方法一:全面审查标准制定主体资质。选择参编团体标准时,首要任务是审查标准制定主体的资质。根据《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团体标准的制定主体应为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参与者应通过“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等官方渠道,查询制定主体的登记注册信息、业务范围以及在标准化领域的过往成果。例如,对于某行业协会发起的团体标准,需核实该协会是否具备开展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和经验,查看其以往制定的标准是否得到行业认可和应用。同时,还应关注制定主体是否具有广泛的行业代表性,是否能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确保标准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只有制定主体具备良好资质和专业能力,才能保障团体标准的质量和权威性。
方法二:深入调研标准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在决定参编之前,要对标准内容进行深入调研。参与者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标准草案进行分析,评估其是否基于充分的技术研究和市场调研。可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技术文献、对比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方式,判断标准内容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例如,对于一项涉及新技术应用的团体标准,需考察其技术指标是否合理,是否采用了先进且成熟的技术方案,是否解决了行业内的关键技术难题。此外,还应关注标准内容是否与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相契合,是否符合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确保参编的标准能够真正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方法三:明确标准的实际应用场景和适用范围。清晰了解团体标准的实际应用场景和适用范围至关重要。参与者应与标准制定主体进行充分沟通,获取详细的标准应用说明。如,对于一项产品类团体标准,需明确其适用产品类型、生产工艺、目标市场等信息;对于服务类团体标准,了解其服务对象、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要求等。还应结合自身业务实际,判断该标准是否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相匹配。如果企业的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而参与编制的团体标准仅适用于国内特定区域市场,那么该标准对企业实际价值就较为有限。只有选择适用范围与自身业务高度契合的团体标准,才能实现标准编制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方法四:评估标准的市场推广和应用前景。市场推广和应用前景是选择参编团体标准重要考量因素。参与者应通过市场调研、与行业内企业交流等方式,了解标准在行业内的接受程度和潜在应用需求。可以关注标准制定主体是否制定了详细的推广计划,是否与相关行业组织、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以确保标准发布后能够得到有效推广。例如,某团体标准制定主体计划通过举办行业研讨会、开展标准宣贯培训等方式推广标准,同时与多家龙头企业达成了优先采用该标准的意向,这表明该标准具有较好的市场推广前景。此外,还应分析标准发布后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判断参与编制该标准能否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方法五:考察标准制定过程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规范透明的制定过程是保障团体标准质量的关键。参与者应了解标准制定遵循的程序和规则,是否按照《团体标准管理规定》要求,经过立项、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等环节。标准制定过程中,应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监督标准制定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例如,在征求意见阶段,要认真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并关注意见的处理情况;在技术审查环节,要了解审查专家的资质和组成,确保审查过程客观公正。还应关注标准制定过程中是否充分吸纳各方意见,是否进行了多轮修改完善,以保证最终发布的标准能够反映行业的普遍需求和技术水平。
方法六:关注标准的后续维护和持续改进机制。一个优秀的团体标准应具备完善的后续维护和持续改进机制。参与者在选择参编时,要了解标准制定主体是否建立了标准复审制度,是否定期对标准进行评估和修订。例如,一些成熟的团体标准制定主体会每 3 至5 年对标准进行一次全面复审,根据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及时更新标准内容。此外,还应关注标准制定主体是否建立了与参编单位和用户的沟通反馈渠道,以便及时收集标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只有选择具有良好后续维护和改进机制的团体标准,企业才能在标准编制后持续受益,通过参与标准更新完善,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行业影响力。
综上所述选择参编团体标准不能被流量宣传所左右,而应摒弃靠流量选择的误区,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判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参与编制的团体标准具有高质量和高价值,真正为企业发展和行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