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征程中,标准与认证如同隐形的翅膀,承载着质量提升与价值跃升的重任。团体标准以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凝聚行业共识的独特优势蓬勃兴起;高端认证则作为市场信任的“通行证”,为优质产品与服务提供权威背书。二者本应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市场质量信任体系。然而,现实中协同不足的难题,制约其整体效能的最大化。推动团体标准与高端认证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已成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战略课题。
国家高度重视标准与认证的战略性作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明确了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鼓励社会团体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的团体标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进一步提出“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大力发展团体标准”等要求。同时,《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将“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一体化建设”作为重点任务。这些顶层设计为团体标准与高端认证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石和法律保障。
协同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必要性:
一是政策导向明确。国家层面持续强调标准引领、质量提升,鼓励构建先进适用的标准体系,并发挥认证认可传递信任的作用。协同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
二是市场需求驱动。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绿色化、智能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团体标准能敏捷地反映新兴市场需求,而高端认证则需要以可靠标准为基石,为消费者提供可信赖的质量信号,协同方能精准对接和引领市场升级。
三是产业升级支撑。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需高水平标准定义技术路线和产品规格。高端认证验证其符合性与先进性,协同为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坚实支撑。
四是国际竞争所需。参与乃至主导国际规则制定是全球竞争的高阶形态。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团体标准和高端认证品牌,协同发力,是提升我国产业国际话语权和规则主导力的关键路径。
当前团体标准与高端认证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深刻制约着协同效应的发挥:
(一)协同机制缺失,衔接不畅。一是路径不明晰。团体标准如何有效转化为高端认证的技术依据?认证结果如何反馈促进标准迭代升级?缺乏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和清晰的转化路径指引,导致实践中的自发性和随意性。二是参与壁垒存在。标准制定组织与认证机构间常存在信息壁垒和沟通障碍。标准制定过程中认证机构的早期介入不足,认证机构对新兴团体标准的理解、采信和应用也存在滞后性,导致标准与认证“两张皮”。
(二)标准质量与适用性挑战。一是质量参差。部分团体标准在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内容科学性、编写规范性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高端认证对技术依据严谨性、权威性的高要求。二是应用局限。一些团体标准聚焦过窄或过于前瞻,市场应用基础薄弱,缺乏足够的企业实践支撑,导致其难以被认证机构广泛采纳作为认证依据,降低了协同的可行性。
(三)认证公信力与市场认可度瓶颈。一是品牌认知弱。部分基于团体标准发展起来的高端认证项目,因缺乏统一规划、有效推广和持续监管,市场认知度和权威性不足,消费者和企业对其传递的质量信号信任度不高,削弱了认证的价值。二是实施规范性待提升。认证过程的透明度、一致性,以及认证机构自身的能力建设和自律水平,直接影响认证结果的公信力。公信力不足反过来制约了团体标准通过认证实现市场价值转化的效果。
(四)政策与监管协同性待加强。一是采信机制缺位。政府部门在法规、政策、政府采购中,对基于先进团体标准的高端认证结果的采信和鼓励措施尚不完善,未能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二是监管合力不足。对团体标准制定活动的规范引导、对认证机构及认证活动的监管,以及促进二者协同的跨部门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以营造更优的协同生态环境。
破解上述难题,亟需系统构建团体标准与高端认证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机制:
(一)建立全链条联动机制。一是早期介入与联合工作组。鼓励并规范认证机构在团体标准立项、起草、征求意见阶段早期介入,提供认证可行性与市场适用性方面的专业建议。支持成立由标准组织、认证机构、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联合工作组,负责特定领域标准制定与认证方案设计的协同推进。二是标准认证一体化设计。推动在团体标准研制过程中,前瞻性地考虑未来认证实施的需求,如明确可验证的指标、检测方法、符合性判定规则等,为后续认证奠定技术基础。探索“标准+认证”一体化服务包模式。
(二)强化标准与认证互认互信。一是规范采信程序。制定清晰的团体标准采信为高端认证技术依据的评估准则和程序,重点关注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市场接受度以及制定过程的规范性。建立认证机构采信团体标准的正面清单或推荐目录机制。二是认证结果反馈标准迭代。建立认证机构向相关团体标准组织反馈认证实施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技术难点、标准适用性等信息的常态化机制,作为标准修订和升级的重要输入,形成“标准驱动认证,认证优化标准”的闭环。
(三)共建共享支撑平台。一是信息互通平台。建设权威的团体标准与高端认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标准发布、认证项目、获证信息、技术动态等数据的互联互通与便捷查询,打破信息孤岛。二是技术能力共享。促进标准研究机构、认证检测实验室在检测方法研发、验证能力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共同提升支撑标准实施与认证评价的技术能力。
将协同机制落到实处,需要政府、机构、产业多方发力,采取具体可行的步骤:
(一)强化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研究出台专门指导团体标准与高端认证协同发展的政策文件或行动指南,明确协同目标、原则、重点领域和推进路径。二是加大采信激励。在政府监管、政府采购、招投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中,明确鼓励采信基于先进团体标准的高端认证结果,树立市场标杆。
三是开展协同试点。选择重点产业领域(如智能制造、绿色低碳、新兴服务业等),组织实施团体标准与高端认证协同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总结经验模式并推广。
(二)提升机构能力与规范运行。一是标准组织能力建设。加强对团体标准组织在标准研制程序、知识产权管理、国际交流、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团体标准质量和影响力。二是认证机构规范发展。强化对认证机构的监管,严把准入关,提升认证实施的规范性和透明度。鼓励认证机构基于高质量团体标准,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公信力的高端认证项目,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三是建立协同规则。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认证认可协会等共同制定团体标准与高端认证协同的工作导则或良好实践指南,规范协同行为。
(三)激发产业内生动力。一是企业主体作用。鼓励领军企业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团体标准制定,并率先申请基于该标准的高端认证,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引导企业将标准与认证协同纳入质量管理与品牌建设战略。二是行业联盟推动。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标准组织、认证机构组建产业质量联盟或创新联合体,围绕共同目标,协同推进标准研制、认证实施与市场推广。
(四)优化发展环境与生态培育。一是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团体标准与高端认证协同发展的成功案例和价值,提升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营造良好氛围。二是人才培养。加强标准化、认证认可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国际对接。支持国内先进的团体标准和高端认证项目“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与国际互认,提升国际影响力。
推动团体标准与高端认证的协同发展,非一日之功,也非一域之事。它需要政府精准施策、机构深度合作、产业主动作为,共同构建起标准引领、认证支撑、市场认可、良性循环的新生态。当团体标准的创新活力与高端认证的市场公信力深度融合,将催生出强大的“双轮驱动力”,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历史性转变提供坚实支撑,最终助力我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占据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这一协同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本身就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