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团体标准在我国标准化领域“异军突起”,从政策支持到市场应用,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但随着发展深入,行业里也出现了质疑声:“团体标准的红利期是不是要结束了?”
作为标准化行业的从业者,今天我们用事实说话——团体标准的红利期远未结束,它正站在新的机遇窗口前!
自2015年《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将团体标准纳入国家体系以来,政策支持从未“断档”:
2017年《标准化法》修订,从法律层面确立团体标准的合法地位;
2023年《国家标准管理办法》明确“优质团体标准可转化为国家标准”;
2024年《团体标准组织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出台,引导团体标准“提质增效”;
各地配套政策更“接地气”:设立奖励资金、建立优秀标准推荐目录……
政策的“组合拳”,让团体标准始终处于“政策红利期”。
5G、AI、新能源、区块链……这些新兴产业技术迭代快、市场变化猛,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往往“慢半拍”,留下大量标准空白。而团体标准的优势恰恰是——制定周期短、灵活性高、能快速响应市场。
比如: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已发布102项AI标准,覆盖技术、产品、应用全链条;
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制定的电池回收标准,直接推动了产业链协同;
只要新兴产业保持高速发展,团体标准的需求就不会“降温”。
在产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变得至关重要。团体标准就像一根“纽带”,能统一技术要求、规范操作流程,让不同环节“无缝对接”。
以智能家居为例:通过团体标准,不同品牌的智能设备能实现互联互通,既提升了用户体验,又帮企业降低了研发成本。更关键的是,它能引导企业共享创新成果,推动整个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
中国标准“走出去”,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团体标准在国际化上有独特优势——很多团体标准在制定时就参考国际先进标准,甚至与国际组织合作。
比如:
中国电子学会的区块链标准被IEEE(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采纳;
光伏产业团体标准输出至东南亚,助力中国企业开拓当地市场;
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国际标准竞争更激烈,这恰恰是团体标准“亮相”的好机会。
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对标准化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标准需要“数字化转型”:用区块链、AI技术实现标准的数字化管理;
数字经济领域亟需“定制化标准”: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技术创新。
杭州就是典型案例:当地数字经济团体标准数量3年增长300%,覆盖电商、数字安防、云计算等领域,直接支撑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结语:抓住机遇,团体标准未来可期!
不可否认,团体标准发展中仍有挑战——比如标准质量待提升、推广力度需加强、与其他标准的协调需优化。但政策支持、新兴产业需求、产业链协同、国际化和数字化转型,这五大“东风”正劲。
作为标准化行业的从业者,我们更应该看到:团体标准的红利期,才刚刚进入“深水区”。抓住机遇、提升标准质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团体标准必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注:本文整理自行业观察,仅供交流学习,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