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地方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地方标委会)面临着核心职能重构、工作重心转移、资源力量聚集不够等多重难题。如何破局?《学习标准化》平台研究提出《地方标委会破局九策:从标准“制修订者”到产业“赋能中枢”的转型密码》,供广大标准化工作者参考。
一、职能重构:从“制修订单一化”到“全链条服务生态”
面对地方标准“存量清理、增量严控”的改革趋势,地方标委会需跳出传统职能边界,构建“战略研究+标准服务+产业赋能”三位一体的新生态。
第一步,聚焦区域特色产业(如文旅、现代农业)和新兴领域(如数字经济、绿色低碳),联合行业协会开展标准化战略研究,为地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标准路线图”。
第二步,搭建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企业提供标准查新、合规性审查、国际标准对标等增值服务,将标委会转化为行业“技术枢纽”。
第三步,建立标准实施动态监测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企业调研等手段,形成标准效果评估报告,推动标准“按需迭代”。
第四步,策划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以试点成果反哺标准体系完善,实现“标准研制—应用验证—优化升级”的良性循环。
二、链条延伸:打造“预研—实施—评估”全生命周期闭环
突破“重制定、轻实施”的传统模式,建立覆盖标准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服务体系。
在预研阶段,通过问卷调查、行业研讨会精准捕捉标准化需求,形成年度制修订计划。
在制修订环节,推行“产学研用”协同机制,邀请企业、科研机构参与标准起草,确保技术指标“接地气”。
在实施环节,组织多形式宣贯培训(如线上公开课、企业定制化辅导),推动标准“入企落地”。
在评估环节,制定量化评估指标(如标准使用率、产业效益提升率),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独立评估,对实施效果不佳的标准及时启动修订。
在监督层面,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机制,强化标准执行刚性。
三、行业协同:构建“行政主导+行业主责+企业主体”联动机制
打破“市场监管部门单维推动”的格局,建立跨部门、跨主体的协同体系。
首先,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如农业农村局、工信局)牵头成立标准化工作专班,将标准化纳入行业发展规划,在政策扶持、项目申报中设置“标准化门槛”。
其次,对主导国际/国家标准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专项补贴,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
再者,开展“标准化揭榜挂帅”活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攻关关键技术标准,通过“企业出题、标委会解题”模式提升标准实用性。
最后,建立行业标准化人才库,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和技术交流,提升全行业标准化素养。
四、国际突围:建立“对标—转化—参与”三级跃升通道
主动融入国际国内标准化网络,提升区域标准影响力。
第一层级,对接国家专业标委会,建立“先进国家标准—地方推荐性标准”快速转化机制,缩小技术差距。
第二层级,与国际标委会(如ISO、IEC)工作组建立常态化沟通,跟踪国际标准动态,推动地方优势标准(如特色农产品、传统工艺)转化为国际标准提案。
第三层级,组织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如担任ISO专家、承办国际标准研讨会),支持标委会委员加入国际标准起草组,通过“技术输出”提升区域话语权。
五、产业赋能:打通“标准—技术—民生”转化链路
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建立“专利—标准—产业”联动机制,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纳入标准体系,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产业创新方面,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立“标准化创新联合体”,围绕关键环节制定团体标准,引领产业升级。
针对民营经济,开展“标准化义诊”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质量管控、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标准解决方案。
在民生领域,聚焦养老、教育、垃圾分类等热点,制定服务标准和评价规范,以标准化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六、人才与试点:构建“培育—实践—评估”能力提升体系
标准化人才培养方面,与高校合作开设标准化专业课程,推行“理论学习+标委会实践”双轨制,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标准化导师库”,通过“传帮带”提升企业技术骨干能力;开展标准化技能大赛,选拔优秀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储备库。
在试点项目中,提供“全流程管家式服务”,从方案策划、申报指导到实施评估全程介入,确保试点出成果、可复制。
在标准实施监督环节,组建专业评估团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体检报告”,推动标准有效落地。
七、质量基建融合:嵌入“计量—标准—认证”协同网络
将标准化工作深度融入质量基础设施(NQI)体系,联合计量、检验检测机构建立“标准验证实验室”,对标准技术指标开展实测验证;推动“标准+认证”联动,引导企业依据先进标准申请产品认证,提升市场竞争力;参与建设区域NQI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标准、认证、检测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制定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规范,统一设施布局、服务流程和数据接口,推动区域质量协同提升。
八、对标领跑:创新“诊断—提升—示范”行动路径
开展企业标准“全面体检”,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生成《标准水平诊断报告》,精准识别差距;组建行业专家团队,为企业定制“对标提升方案”,指导其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或行业标杆;实施“领跑者培育计划”,通过政策倾斜、媒体宣传等方式,打造行业标准化示范企业;建立“企业标准排行榜”,定期发布“领跑者”名单,联动金融机构将标准水平纳入信用评价,形成“以标促优”的市场激励机制。
九、国际标准化攻坚:实施“人才—项目—机制”三位一体战略
设立国际标准化人才专项培训基金,开展“外语+专业+规则”系统化培训,选拔优秀专家进入国际标委会工作组;建立国际标准提案培育库,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领域(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给予翻译、专家评审等配套支持,推动中国方案“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委会建立合作机制,联合开展标准互认、技术交流,通过区域标准化联盟输出地方优势标准;举办国际性标准化论坛,邀请国际专家分享前沿趋势,提升地方标委会的国际存在感。
地方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转型,本质是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引领”的角色重构。通过九大举措的系统推进,地方标委会将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导航仪”、社会治理的“工具箱”、国际竞争的“新名片”。在标准化改革的浪潮中,唯有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以“全链条服务、全要素协同、全球化视野”重构能力边界,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先机,让“标准红利”真正转化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