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传递品牌信任,连接共创美好未来

国内标准化服务机构
一次合作,终身服务
标准咨询:199-3586-9001

当前位置:标准申报服务网 > 标准资讯

战略机遇!“十五五”标准化工作

发布:标准申报服务网 发表时间:2025-09-17 访问量: 5 次

战略机遇一:锚定顶层设计,构建统筹协同的战略推进体系。十五五时期标准化工作需强化系统性顶层设计,将标准化全面嵌入国家战略布局。通过建立标准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打破部门壁垒,统筹人工智能、双碳、集成电路等重大领域的标准布局,避免碎片化与重复。健全“中央统筹—地方联动—行业协同”机制,推动地方标准化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形成“制定—实施—监督”闭环管理,从根本上解决跨部门协调效率低、战略落地脱节的问题 。

战略二:优化体系结构,打造双轮驱动的标准供给模式。标准体系需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聚焦人身健康、生态安全等底线要求;优化推荐性标准,强化基础通用性并为市场标准预留空间。深化地方标准改革,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地方制定“领跑者”标准,推动区域标准互认。培育高水平团体标准与企业标准,建立转化通道,形成政府保底线、市场促创新的双轮驱动格局 。

战略三:攻坚战略领域,建立支撑国家核心需求的标准集群。围绕战略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打造关键领域标准集群。在科技自立自强领域,构建“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应用”联动机制,抢占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制高点;在产业现代化领域,建立全生命周期标准体系,支撑新能源汽车、高端芯片等产业链强链补链;在双碳领域,完善碳排放核算、清洁能源利用等标准框架;在数字治理领域,制定数据安全、工业互联网等核心标准,防范系统性风险 。

战略四:升级民生标准,织密公共服务保障网络。民生领域标准化聚焦“可及性、安全性、均等化”。优化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强化全链条规范;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标准,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制定适老化、适儿化产品标准,解决现实需求。健全养老服务、乡村振兴等领域标准,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标准,确保标准实施效果与民众感受挂钩 。

战略五:突破自主可控,构建关键领域技术支撑体系。针对核心领域标准依赖进口问题,实施“标准化攻坚专项行动”。推动“关键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转化路径,减少对国际标准的依赖;建设国家级标准验证检测平台,提升技术能力;完善“标准+专利”协同机制,保障知识产权权益,从技术和机制两方面提升自主可控水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

战略六:提升国际话语权,建立内外联动的国际化机制。围绕“制度型开放”需求,全方位提升国际标准化参与能力。实施“标准化领军人才计划”,培养复合型人才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人工智能、数字贸易等新兴领域主导国际规则。推动“中国标准+认证”模式创新,依托“一带一路”建立区域标准互认机制,降低企业“走出去”壁垒。建立国际标准跟踪评估机制,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

战略七:数字化赋能,推动标准化全流程智能转型。利用数字技术破解传统标准周期长、适应性差的问题。建设国家标准化大数据平台,实现标准信息智能检索与趋势预测;推动标准文本结构化改造,适应数字经济需求。运用区块链构建标准溯源体系,探索AI驱动的标准动态生成模式,缩短研制周期。建立数字化评估机制,实时监测标准实施效果,为修订提供数据支撑 。

战略八:创新协同治理,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健全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机制,解决标准重复冲突问题;完善专家智库制度,提升标准科学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激励政策引导其牵头制定团体标准;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形成“需求—标准—应用”闭环。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开展试点,探索协同治理模式 。

战略九:夯实人才支撑,建立多层次培养体系。针对标准化人才短缺问题,构建“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实务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标准化领军人才计划”,培养高端人才;在高校设立标准化专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复合型人才。强化企业标准化工程师培训认证,建立国际人才库。完善激励机制,将标准研制成果纳入职称评定、科研奖励体系 。

战略十:强化实施保障,构建全链条监督评估体系。标准生命力在于实施。将标准化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建立重大工程督导机制;健全第三方评估制度,及时修订失效标准。加强协同执法,将标准执行纳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建立侵权纠纷解决机制,维护权益。加强宣传普及,提升公众认知度,营造全社会重视标准化的氛围 。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标准化工作从“跟跑”向“领跑”跨越的关键阶段。通过十大战略机遇的系统推进,标准化将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为科技自立自强、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制度型开放提供坚实支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