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某某与某贝因预制菜问题成为网络热议焦点,让预制菜标准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一边是企业家为行业辩护,一边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深切担忧,这场争论恰恰暴露了当前预制菜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标准体系的完善与规范。
作为标准化工作者,我们看到这场讨论不应停留在对立与争执,而应聚焦于如何通过科学的标准体系构建,保障预制菜品质与安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预制菜并非新生事物,从航空餐食到连锁餐饮,预制技术早已深入生活。然而,随着行业规模扩大和市场下沉,标准不统一、规范不完善的问题逐渐凸显。
目前预制菜领域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之间存在诸多空白与重叠。这种标准缺失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认知混乱,甚至引发不必要的食品安全担忧。
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应当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
原料采购标准化:建立严格的原料质量标准和供应商审核机制,确保源头安全可控。
加工工艺标准化:对预制菜的清洗、切割、调味、灭菌、包装等各个环节制定详细规范,保证产品质量一致性。
储存运输标准化:明确不同品类预制菜的温控要求、保质期限和物流规范,防止二次污染。
标识标注标准化:规范预制菜产品标签,明确标注产品类型、配料表、营养成分、食用方法等信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标准化不是要将所有食品都变成工业化产品,而是为不同类别的预制菜建立适当规范。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多层次的标准体系:
对于即食型预制菜,应执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对于即烹型产品,则可适当放宽要求,保留家庭烹饪的灵活性。关键是在便捷性与食品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
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监管部门应加快标准制定步伐,建立科学合理的预制菜标准体系;
生产企业要严格执行标准,加强自律,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消费者应当理性看待预制菜,了解相关知识,选择符合标准的产品。
标准化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限制创新,而是为行业划定安全底线,为企业提供创新空间,为消费者建立信任基础。
预制菜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无法也不应回避这一趋势。通过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我们完全可以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保障餐桌上的安全与健康。这才是罗某某与某贝争议背后,我们真正应该关注和推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