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融资增信,是一种依托企业在标准领域的成果与能力,为其融资提供信用增强的机制。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企业融资往往面临诸多挑战,信用评估是其中关键一环。
标准融资增信打破传统单纯依靠财务数据和资产抵押的信用评价模式,将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执行标准的水平等标准相关要素纳入信用考量范畴。例如,一家企业如果主导制定了行业标准,或是严格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部标准,这意味着它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和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这些标准优势就可以转化为融资时的信用加分项 ,提升金融机构对其信用评级,进而帮助企业获得更优惠的融资条件。从本质上讲,标准融资增信是将企业在标准方面的“软实力”转化为融资的“硬通货”,搭建起企业质量标准与金融支持之间的桥梁。
(一)参与主体及其作用
1. 企业。作为标准融资增信的核心主体,企业是标准的制定者、执行者。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的制定,展示其技术研发实力、管理水平和市场影响力 。在执行标准过程中,稳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是标准融资增信的基础,企业的标准实践成果直接决定了其在融资增信中的信用水平。
2. 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标准融资增信中扮演资金供给者角色。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企业标准相关信息,结合自身风险评估模型,为企业提供贷款、授信等融资服务。金融机构需要建立一套针对标准要素的信用评估体系,准确衡量企业标准价值与风险,合理确定融资额度、利率和期限,确保资金安全与收益平衡。
3. 政府及监管部门。政府及监管部门发挥政策引导监管规范作用。政府出台鼓励政策,如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激励金融机构开展标准融资增信业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监管部门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确保标准融资增信业务在合法合规框架内运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障各方权益。
(二)具体运作流程
1. 企业标准信息收集与评估。企业首先向金融机构或相关增信服务平台提交自身标准相关资料,包括参与制定标准的级别、发布时间、标准内容摘要,以及企业内部标准执行情况报告等 。金融机构或第三方评估机构运用专业评估方法,对企业标准水平进行量化评估,考量标准的先进性、创新性以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形成企业标准信用评分。
2. 融资申请与审核。企业凭借标准信用评分向金融机构提出融资申请,提交融资用途、还款计划等常规资料 。金融机构结合企业标准信用评分和传统财务状况、经营稳定性等指标,综合审核融资申请。如果企业标准信用突出,即使财务指标略有不足,也有可能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
3. 融资发放与后续管理。审核通过后,金融机构按照约定条件向企业发放融资款项 。在融资存续期内,金融机构持续跟踪企业标准执行情况和经营动态,定期评估企业标准信用变化。若企业标准执行出现重大问题,金融机构有权调整融资条件或提前收回资金,确保资金安全。
(一)“一库”即企业库。通过政府平台建立一个涵盖市场监管、经信、科技创新等各部门资源的企业信息库,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具有自主核心技术企业标准制修订情况、承担TC\SC\WG工作情况,曾获得哪些标准化奖励等信息一应俱全,既缓解了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又能够为资本市场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持续增长潜力的科技创新型优势企业和项目,形成地方政府为金融机构筑起的第一道“风险缓释”。
(二)“一池”即风险分担资金池。由地方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融资成本补贴,如果出现不良贷款行为,可以弥补金融机构的部分损失,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分担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形成地方政府为金融机构筑起的第二道“风险缓释”。
(三)“一办”即管理办公室。由地方政府金融办、担保公司、银行、科技和标准化管理机构等共同组建、联合办公,实现了项目资源与金融要素的无缝衔接,让金融机构从信任自己的信贷员到转而信任政府的公信力,在企业与资本之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对接平台,让企业选择资本,让资本钟情企业,实现互利共赢,形成地方政府为金融机构筑起的第三道“风险缓释”。
(四)“一会”即项目专家评议会。当企业库里面的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提出贷款申请后,金融办将组织同行业熟知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副总、营销副总以上级别领导以及标准化相关专业研究机构,根据企业参与标准化建设的实践和成果,对企业市场潜力、发展前景进行全面评估和综合打分,最后形成信用报告提供给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作为决策依据,引导金融机构快速向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完成“输血”,形成地方政府为金融机构筑起的第四道“风险缓释”。
通过建立“一库一池一办一会”的“四个一”创新模式,构筑起四重牢不可破的“风险缓释”,既能体现政府引导意图又能实现社会化、市场化运营的投融资价值链,促进金融要素与项目资源加快聚集,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融合共生的良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