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一场特别的发布会,向全国展示了一份分量十足的"标准化成绩单"。作为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省份,山东用两年时间探索出一条"标准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这份答卷里藏着哪些关键密码?我们一起来看。
自2022年获批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以来,山东标准化建设交出了一组亮眼数据:
主导/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964项、行业标准2520项、国际标准73项;
5个国际/国家技术标准组织落户山东;
培育100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
建成32个省级技术标准创新中心、56个共性技术标准创新平台。
这些数字背后,是山东从"标准大省"向"标准强省"的坚实跨越——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正加速健全,标准已成为产业升级的"硬通货"。
标准化要"活起来",政策体系是关键支撑。山东打出"组合拳":
出台《山东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明确政府标准与市场标准边界,推动标准供给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与市场并重";
企业标准"领跑者"新增524项,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量较试点前增长54%,市场主体创新活力被彻底激活;
强化部门协同,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海洋强省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形成"海洋强省""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等领域标准化合力。
"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标准化生态,让标准真正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
山东创新提出打造标准化"四新区",将标准融入发展全链条:
1. 科技创新标准化先行区
出台《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战略协同发展若干措施》,建立"技术研发-专利创造-标准研制"一体化机制。截至2024年底,山东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成果的比率达60.71%,真正实现"创新成果进标准"。
2. 新发展格局标准化引领区
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中同步布局标准体系,高水平举办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成功吸引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力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国字号"组织落户,山东标准的国际话语权持续提升。
3. 动能转换标准化带动区
通过《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标准提升工作方案》等政策,以标准引领产业升级。目前已完成国家标准161项、地方标准86项,推动消费向高端优质升级,"山东制造"贴上"标准高"标签。
4. 共同富裕标准化实践区
在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领域发力,培育出寿光蔬菜、章丘大葱、金乡大蒜等"标准化明星"。以金乡大蒜为例,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让产品远销170多国,年出口创汇超3亿美元,品牌价值达200亿元,标准成了农民的"增收密码"。
标准化要持续领跑,离不开创新机制的支撑:
企业主体创新:支持7000余家企业在全国对标达标平台发布2.6万项对标结果,培育682项"领跑者"标准,推动山东技术、产品"走出去";
人才引育创新:全国率先成立标准化高端专家咨询委员会,首批引入12名高层次专家(含5名院士),连续2年开展"专家山东行",为115家企业解决215项标准化诉求;
产业集群创新:支持烟台长岛、滨州邹平等地建设标准化区域品牌。如邹平通过铝产业和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标准成了区域经济的"新名片"。
针对地方标准管理痛点,山东启动改革试点:
清理规范地方标准,拟首批废止1000余项"过时标准";
实施4级地方标准审查制度,强化全过程管理;
在济南、青岛等5市开展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地方标准化职能转变新路径。
这场"自我革命",让山东标准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从田间地头的"大蒜标准"到国际舞台的"山东标准",从企业车间的"对标升级"到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山东用两年试点证明:标准化不仅是技术规则,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
这份"硬核答卷",为全国标准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山东经验"。未来,当更多"山东标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我们有理由期待——标准化,将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更强劲引擎。
(注:本文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