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传递品牌信任,连接共创美好未来

国内标准化服务机构
一次合作,终身服务
标准咨询:199-3586-9001

当前位置:标准申报服务网 > 标准资讯

国际标准:地方与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发布:标准申报服务网 发表时间:2025-07-07 访问量: 0 次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际标准早已不是“高不可攀”的专业术语——它是全球贸易的通用语言,是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更是地方产业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国际标准的那些事:它是什么?如何参与制定?参与后能为地方与企业带来哪些改变?

一、国际标准:全球产业的“通用规则”

国际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三大机构,以及ISO认可的其他国际组织(如国际计量局BIPM、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制定的、在全球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技术规范。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全球最大的非政府标准化机构,覆盖领域最广。其推出的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等标准,被全球企业广泛采用,成为提升管理水平的“必修课”。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专注电工电子领域,制定了从电子产品环境测试(如IEC 60068)到新能源技术的一系列标准,是全球电子产业的“技术指南”。

ITU(国际电信联盟):电信领域的“规则制定者”,其发布的通信网络标准(如5G相关规范),确保了全球通信的互联互通。

三大机构与其他国际组织协作,共同构建了覆盖全行业的国际标准体系。

二、如何参与国际标准?四步走,从“旁观者”变“制定者”

对地方市场监管局和企业来说,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并非遥不可及。掌握这四步路径,就能从“跟随者”升级为“规则制定者”。

1. 找对领域与“对接人”

首先明确想参与的技术领域(如新能源、医疗器械等),对应到ISO/IEC/ITU的技术委员会(TC)或分技术委员会(SC)。例如,电子企业想参与电子产品安全标准,需先锁定IEC的对应TC/SC,再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http://www.sac.gov.cn)查询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建立联系。

2. 提交“提案”:把技术优势变成标准

基于自身技术积累和市场需求,编写国际标准新工作项目提案。提案需包含标准范围、核心技术内容等,并推荐一位“召集人”——他需要具备国际视野、技术能力、英文沟通力和协调能力。

案例:某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交“新能源汽车电池续航测试标准”提案时,详细阐述了测试方法、技术指标,成功推动立项。

3. 审核与投票:全球“闯关”

提案经国内技术对口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和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将提交至国际机构的TC/SC。随后,提案需接受各国成员投票(通常8-12周),获得2/3赞成票且满足一定P成员参与量,才能正式立项。若未通过,可在一个月内“游说”争取支持。

4. 深度参与:把“经验”写进标准

立项后,企业可通过参加工作组会议、提供技术数据、提出修改意见等方式,将自身技术和需求融入标准。例如,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在ISO标准制定会议中,提出符合我国医疗实际的技术指标,推动标准更“接地气”。

三、参与国际标准:地方与企业的“双赢密码”

参与国际标准,绝不仅是“刷存在感”,更是一场“实力与机遇”的双向奔赴。

企业:打开全球市场的“入场券”

企业技术被写入国际标准,意味着产品获得全球认可。例如,我国家电企业参与IEC家电标准制定后,产品因符合国际规范,在海外市场销量猛增;新能源企业将电池测试技术融入标准,直接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地方: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当区域内企业广泛参与国际标准,整个产业的国际知名度将大幅提升。例如,某地区引导新能源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吸引了全球产业链资源集聚,逐渐成为新能源产业的“国际交流中心”。

行业:掌握“话语权”的关键

将自身技术优势转化为国际标准,就能主导行业发展方向。我国高铁技术全球领先,通过参与国际铁路联盟(UIC)标准制定,推动中国高铁标准“走出去”,为高铁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

贸易:减少“技术壁垒”的利器

统一的国际标准能降低贸易沟通成本。例如,食品行业采用CAC标准后,因质量安全要求一致,国际贸易纠纷大幅减少,效率显著提升。

结语

国际标准,是地方与企业“链接全球”的桥梁。从“了解”到“参与”,从“跟随”到“引领”,每一步都在为自身发展积累“全球竞争力”。

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抓住国际标准的“入场券”,就是抓住了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主动权”。